2011年3月6日星期日

兴也太后,衰也太后

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皇朝-清朝(1636年-1912年;1616年建立;1644年-1912年为全中国政权)。明万历四十四年(1616年),努尔哈赤在今中国东北地区建立王朝称汗,国号金,史称后金,定都于赫图阿拉。1636年,皇太极改国号为并称帝。1644年,清军由明朝将领吴三桂引领入关,打败李自成的顺军,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,并迁都北京,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实质统治者。

清朝到了康熙、雍正、乾隆时是中国帝制以来最为强盛朝代,但是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是,整个清朝竟然有着“兴也太后,衰也太后”的 宿命!

兴清朝之太后,孝庄皇太后。

孝庄文皇后(1613年3月28日-1688年),姓博尔济吉特氏,名布木布泰,亦作本布泰。清太宗皇太极之妃,孝端文皇后的侄女,顺治帝的生母。本为科尔沁部(在今通辽)贝勒寨桑之次女。

事实上,孝庄太后辅佐三朝皇帝,皇太极、顺治及康熙,在振兴清朝入关后,定都北京,巩固清朝政权有着极大的贡献。她礼遇汉人,吸取金、蒙古之教训,并对西方知识极为尊重,这个态度尤其对康熙帝起极大之启蒙作用,引导了康熙成为一代明君。

各朝各代,开国前几个皇帝往往是奠定一个朝代日后长短,而清朝开国之初,就是因为孝庄,以灵巧的手段确保了福临(顺治皇帝)登位,才确保了后来的康雍乾三帝的接连强盛。因为,起初皇太极死时,生前未指定继承人,遂出现争夺最高领导权的纷争。当时正处开国之初,领导出现纷争是导致迅速败亡的最大成因,孝庄看到这点,所以当时孝庄以灵活巧妙的手段,使福临继位。避免多尔衮、豪格两强相争带来的灾害。 奠定了清朝开国之初的兴旺之基。

衰清朝之太后,慈禧皇太后。

慈禧太后~孝钦显皇后(1835年11月29日-1908年11月15日),叶赫那拉氏,名杏贞。出身于满洲镶蓝旗(后抬入满洲镶黄旗)一个官宦世家。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,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,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,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,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。生前,外人有以「慈禧太后」、「圣母皇太后」、「那拉太后」、「西太后」等称之者;自光绪年间,宫中及朝廷开始以「老佛爷」尊称之。

在历史上慈禧的负面评价占多,性格残酷,奢侈、挥霍、霸权、性格、多变等,她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。当年咸丰皇帝驾崩后,便联合恭亲王奕訢等皇室近支,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、郑亲王端华为首,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,并将其中三位(载垣、端华、肃顺)处死。后为建立及维繫其独裁权力,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,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,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,亦极为高压严峻。

成也太后,败也太后。太后是皇帝的母亲,中国自古以孝治天下,故此太后自然也成为了一国之君的成败因素之一 。不过,追根究底,慈禧被称为大清之衰源是不能完全苟同的。毕竟当时中国在内有贪污腐败,外有列强侵占的内忧外患的情况下,其不得不采取酷制,虽为慈禧,当时也不得不撇开慈,嬉笑,以残酷、冷漠之姿态面对。

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,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,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,慈禧皇太后重用李鸿章、张之洞等汉族重臣,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,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。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,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,在帝国体制下维繫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,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,造就「同治中兴」的气象。

至于她反对维新运动,不少史学家认为那是明智之举,因为百日維新改革速度過快,根本只是一場闹剧,不可能成功。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