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已经过了两天了,不过看到自己的不落阁一直在空着,所以就写下端午节后忆屈原的段子了。
相信很多对中华历史有稍微一点认识的人都知道屈原这位历史伟人。以我个人最早对屈原的认知是,他是位爱国诗人,由于多次劝谏王不果,因而悲愤投江自尽,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,就将米饭裹着竹叶丢下河中,让鱼虾吃饱,不去破坏屈原的身体;同时,也在江上驱舟并且击鼓,以惊吓河鱼......这些事情后来就演变成端午节重要的习俗了。
我当时年纪小,每逢端午节只记得粽子和屈原,但是其中真正深刻的意义,是知之甚少的。
长大后,再加上资讯的发达,网络一个键盘,一点鼠标,包罗万有的资料在刹那间涌来。
百度资料如下:
屈平,字原,通常称为屈原,又自云名正则,字灵均,汉族,战国末期楚国丹阳(今湖北秭归)人,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。屈原虽忠事楚怀王,却屡遭排挤,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,最终投汨罗江而死。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,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,世界文化名人。他创立了“楚辞”这种文体,也开创了“香草美人”的传统。代表作品有《离骚》、《九歌》等。
虽然知道屈原是个诗人,但是说老实话,我一直以来都没有真正的去品味屈原的任何一诗一词。直到端午节那天,看了《湖南卫视》的端午节特别节目《端王赋》。其中有提到了屈原被放逐后,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:渔父劝他“与世推移”,不要“深思高举”,自找苦吃。
屈原说: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
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,也不能使清白之身,蒙受世俗之尘埃。
在渔父看来,处世不必过于清高。世道清廉,可以出来为官;世道浑浊,可以与世沉浮。至于“深思高举”,落得个被放逐,则是大可不必。屈原和渔父的谈话,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。
当年五月五日,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
屈原在上述所说的:
“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发人省思,以字面的意思是沧浪的河水清澈,可以用来清洗帽子;
沧浪的河水污浊,我也可以用来洗脚。
心系国情,忧国忧民是屈原的爱国表现,可惜其爱国却不被重视,绝望之际,最后落得悲愤投江。屈原投江的表现无疑凸显出其激烈的性格,尤其他有是出身贵族(在没有深刻了解屈原前,个人还以为他出身贫寒,身份卑微,所以其谏言才没有得到王听纳),照理说,他确实可以像渔夫所说的,凡事事不关己,糊里糊涂的享受着过活。
但是,壮怀激烈的他不愿如此,最后选择了投身沧浪之水,让自己永远埋没,亦让沧浪之水为其洗濯其冤屈......
如今,端午节很大的程度上是以纪念屈原为重,其中所强调的爱国之精神更是着重的被强调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